【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④】
“‘嘚嘚’‘喔喔’……”一头头在山里穿梭的小毛驴像跳动的音符,或驮运粪肥或拉银犁翻起肥沃的黄土,乡亲们正忙着春耕备播,在梯田里播撒丰收的希望。
这里是太行山深处。一座座山岭上,一层层的梯田从山脚盘绕至山顶,错落有致,蔚为壮观——这就是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作“中国第二个长城”“了不起的人间奇迹”的河北省涉县旱作梯田系统。
“去年我家梯田里种的是‘金皇后’玉米,今年打算种‘红苗老来白’谷子,不重茬才能实现高产。”在涉县井店镇王金庄村南的梯田里,42岁的农民王未如一边挥钁头干活,一边跟记者聊着今年种田的打算。
“你不知道吧,我们村里有个‘种子银行’,有上百个品种呢。”王未如颇感自豪,“岭头山药,村边麻;洼地高粱,岗上花(棉花)。乡亲们家的梯田适宜种什么都可以到‘种子银行’借种子,有了这个‘种子银行’做后盾,我们的老品种就不会断档了,旱涝都能保丰收。”
在这么个小山村里还有“种子银行”?带着疑惑,记者跟随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贺献林去一探究竟。
沿着曲曲折折的石板路,记者来到位于村中心的王金庄“种子银行”陈列室。一排排陈列架上摆放有装着五颜六色种子的硕大玻璃瓶,种子的标签、品种、编码等一目了然。
贺献林介绍,随着现代高产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传统农家品种之所以能在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传承保护下来,在于其更适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无论是干旱少雨还是降雨丰沛,都能有个好收成。正是有物种多样性优势,当地通过“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和“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天人合一的农业生态智慧,不但创造了规模宏大的石堰梯田景观,而且还创造出了独特的山地雨养农业系统,保存了大量重要农业物种资源,实现了“地种百样不靠天”。
“这个是8个叶的‘老紫玉米’,生长在南崖圪台的;这个是7个叶的‘金皇后’,是王金庄五街李书榜在北坡种的;这个是‘二马牙玉米’……”涉县旱作梯田保护协会会长、最早参与种子收集的村民曹肥定是“种子银行”的“行长”,他指着种子向记者一一介绍。
“‘种子银行’不仅向群众提供种子,而且提供技术指导,并联合当地电商拓宽梯田农产品销售渠道,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过去撂荒的2000多亩梯田重新种上庄稼,真正让梯田绿起来了。”贺献林说。
靠着绿色生态的优势,当地的电商王虎林等已将梯田小米、玉米糁、花椒等打造成“网红产品”,卖到了全国。“我们的梯田小米米黏油多、清香可口,年销量从几千斤上升到十多万斤,一直在增长。我发现消费者都是冲着梯田原生态的老品种来的,即便我们的小米卖10元一斤,大伙儿也都乐意买。”王虎林说。
“今年,我家的梯田全种谷子了,我也准备发笔小米财。”从“种子银行”借到谷种出来,王未如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春耕时节,像王未如一样来借老种子的村民络绎不绝……
总策划:杨谷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李方舟 李宜蒙
采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周金立
配音:白冰
动画:董大正
视觉设计:孔鹏
制作:光明网新闻中心
图片由光明日报河北站提供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③】
2月,湖南省宜章县杨梅山镇平和村,正是3000亩油菜抽薹的关键时节。村民杨华扛着锄头来到地里,排出多余的积水。
“干的是父辈的老本行,种田!”他笑盈盈地对记者说。3年前,在广东做生意的杨华回村创业,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成立了鑫威合作社,经营水稻制种、荷花套养小龙虾、稻田养虾。
杨华还记得,晚稻收后的一天,平和村原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吴章勇找到他:“老话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不能白白荒了。你这1000多亩土地,有没有考虑种油菜?不仅能给你带来一笔额外的收入,还能保护耕地呢。”
看到杨华有些疑惑,吴章勇说:“我是说不明白,你放心,过两天,我带专家来给你讲讲。”
几天后,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忠松被请到了平和村。
为什么油菜可以保护耕地?刘忠松专门来到田边对大伙儿说:“1亩油菜能肥3亩水田!油菜是很好的前茬作物,油菜根系能分泌有机酸,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促进土壤中难溶解的磷有效化,有利于水稻生长。油菜,尤其是芥菜型油菜具有植物修复功能,能富集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油稻复种能减少作物病虫害发生。”
刘教授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这里离高速路口近,盆状地势,连片种植油菜花很不错,既可观赏发展乡村旅游,也可榨油。”
再次来到平和村,刘忠松教授还亲手带来了20多斤油菜种子。这是湖南农业大学油菜科研团队培育的科技油菜新品种——四色油菜。
县里请来油菜直播机,免费为大家播种。半天的工夫,杨华流转的1000多亩土地就全部种上了油菜。
“他种,我们也跟着种。”村民杨杰对记者说,“我们种的这四色油菜是早熟品种,不仅不耽误水稻生产,还能增强土地肥力呢!”
在杨华的带领下,平和村及周边乡村的油菜种植面积已扩大至3000多亩。
“这几年,全村的冬闲田都种上了油菜。每亩油菜纯利润300元,仅此一项,我家每年可增加收入30多万元。而且这地也越种越肥沃了。”地里的积水排得差不多了,杨华站在田埂上望向远处,“你看,这景色多美啊!”
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油菜郁郁葱葱,菜薹拔节而起。星星点点的油菜花,好似按捺不住,在早春的雨里纷纷绽放。
总策划:杨谷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李方舟 李宜蒙
采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禹爱华 龙军
配音:白冰
动画:李宜蒙
视觉设计:孔鹏
制作:光明网新闻中心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③】
“嘀、嘀……”闫红岩跨上电动自行车,一拧电门,穿过早晨薄薄的雾气出发了。他要围着北赵家村全村的田地“巡逻”一圈。
初春时节,沉睡一冬的麦苗伸着懒腰挺立起来了,像是在欢迎他的“检阅”。
看着绿油油的麦苗,闫红岩打心眼里高兴,眼睛却不敢溜号。因为他不仅是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北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还是一名“村级田长”。
“到田间地头‘打转’,是‘田长’每周必不可少的任务。”闫红岩说,“田长”的主要职责就是查看村内地块种植情况,发现、劝阻那些乱占、破坏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
村里耕地共有1100来亩,全都集中在村东边。
闫红岩骑车的速度并不快。有遮挡的地方,他就停下电动车查看一番。
隔老远,隐隐约约看前面有人在地里忙活。“走,咱们过去看看!”闫红岩说。
到了跟前。原来是村里一位搞养殖的农户正在取土。
闫红岩赶紧过去制止:“这土可不能动!”
“俺就是为了给牲畜垫垫粪便,用土也不多。”农户辩解道。
闫红岩说:“可不行。你挖一片、俺挖一片,这地头还咋种?再说这也违法,咱村的村规民约是咋定的?可是不能瞎搞!”
在他苦口婆心的劝导下,这位村民心服口服,很快将耕地恢复了原貌。
“不光有从地里取土的,还有种树的。”闫红岩告诉记者,有村民觉得种粮不值钱,在基本农田种上树,就出去打工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给户主打电话,要他把地恢复原样。永久基本农田不能种树,得种植粮食作物,这个红线可不能碰。”
一个多小时工夫,闫红岩围着村里田地转完一圈,把电动车在村委会院里支好,回到办公室开始填写巡查记录。
“当这个‘田长’是前年底的事了。”闫红岩说。2020年11月,无棣县在全省率先落实“田长制”工作,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以解决困扰全县的土地资源管理难题。
在村委会公示栏上,写有三级田长姓名、电话、职责的标识牌格外显眼。“你看上面还有举报电话和监督电话呢,可是不能大意。”闫红岩满脸严肃:“咱当了‘田长’,就要担起这个责任。”
如今,闫红岩还有了“新帮手”。“去年,县财政投资,在重点耕地集中区搞了几十个‘天眼’,都是高清摄像头,360度无死角。发现情况,会把信息及时推送给我们。”
“能感觉到,对保护耕地,大家可是越来越上心了。”闫红岩说。
总策划:杨谷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李方舟 李宜蒙
采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配音:白冰
动画:李宜蒙
视觉设计:孔鹏
制作:光明网新闻中心
图片由无棣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②】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龙凤村,杨柳冒出新枝,枝头小鸟吹响早春号角。一片新绿环绕的荒地上,5台旋耕机“轰”地点燃引擎,正式拉开春耕大幕。
“别小看这些撂荒田,到了秋天,都会长满金灿灿的稻谷。”“土地拾荒者”袁伯娟指着旋耕机刚刚开过的地方,荒草被深埋至1.2米以下,翻出的新土散发出扑鼻的芬芳。
什么是“土地拾荒者”?就是那些能把撂荒田变成良田的能人。48岁的袁伯娟,生在、长在、创业在农村,干这行已经小有名气。
袁伯娟和丈夫李香于在当地经营一家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他们购置了一批旋耕机,专为大型农业基地业主和家庭农场提供耕地服务。
“我就看不得大好农田撂荒长草。”2016年,袁伯娟在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发现,有大量群众外出务工,超40%土地撂荒,便和农民商量能否开垦出来种粮食。有村民质疑:“这田地都撂荒十多年了,现在翻出来再种,能有啥收成?”更多村民觉得合算:“只要你愿意帮我们把荒地开出来,我们今年就免费给你耕种。”
袁伯娟相信,有现代农业技术,荒田变良田并非难事。有旋耕机深耕,荒草深埋土里就是肥料。春去秋来,当金黄色的庄稼铺满田野时,村民竖起了大拇指。除去开荒、种子、肥料、管理、收割等各环节成本,每亩稻谷还有大约100元的利润。
袁伯娟“拾荒”模式引起了白市镇党委政府的注意,研究后,他们决定:请来袁伯娟,在全镇开荒种田。
今年腊月二十五,务工群众大都已经返乡。白市镇龙凤村举行村民大会,只讨论一个主题:村里的荒田荒地到底要不要拿给袁伯娟种?
会还没开,村民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我们的土地,凭啥免费拿给她种?”“大型旋耕机开进来,破坏了我们田地原有边界,以后哪还分得清哪块田是谁家的田!”“给她种也可以,总比一直荒着强。”……
“乡亲们,静一静!”镇党委书记苏明华扯开喉咙,“袁伯娟来开荒种地,有较高的成本,前两年不支付土地流转金,但从第三年开始,大家可以按市场价收取土地流转金,也可收回土地自己耕种,但不能再撂荒了。”
听完这番话,大家又讨论起来。“这种模式还是可以,她开荒后种了两年,荒田成熟田了,我们收回来种也划算。”“开荒种田,前两年收成好不到哪里去,不给土地流转金,也可以理解。”……
最终,当天到会的32户村民,有28户决定将荒田荒地交给袁伯娟耕种。目前,全镇已有200多户农民自愿签约,将共计2000多亩撂荒田交给袁伯娟复垦。
在袁伯娟的带动下,白市镇有不少群众也加入“拾荒”行列。洗马村的周启摸开荒30余亩、石盘村的徐永定开荒40余亩……他们有一个共同愿望:不要让田地再荒下去。
离“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节尚有一段时间,广安大地早已一片繁忙。龙凤村的那片荒地上,旋耕机隆隆开过,翻起了一片片新的希望。
?
总策划:杨谷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李方舟 李宜蒙
采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林
配音:白冰
动画:董大正
视觉设计:孔鹏
制作:光明网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于光明日报四川站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①】
科研人员“会诊”黑土粮仓
脚下积雪“咯吱咯吱”响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正带领科研团队在第三管理区的地头上查看,为即将进行的科研试验和技术示范做前期准备。
“我这边要做秸秆试验,需要8个池子”“我做节水、节肥、节药各需要10亩,试验示范需要100亩”……对专家们的要求,一同来现场的北大荒集团有限公司友谊农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国军爽快答应:“没问题,你们看中哪块地,我们负责协调,全力配合。”
“这些年,对于黑土地保护,大伙意识都上来了,土地和牲口一样,只让干活,不给吃草不让休息,指定不行。但我们做的都是一疙瘩一块,零零散散的,特别需要专家给我们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张国军对记者说。
针对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严重、地力透支等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牵头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合作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刘焕军是黑龙江省三江示范区科研项目的总负责人。
“三江平原耕地面积近1亿亩,不同地域的温度、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千差万别,黑土地保护必须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在刘焕军看来,黑土地是一个比人体还要复杂的系统,到北大荒集团各农场示范点做调研时,他都会借助图文课件给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展示,反复传递一个理念:“当前,对于黑土地保护不能就土谈土,就农谈农,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该放在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大系统,从山水林田湖草的大格局上来通盘考虑。”
这次刘焕军带领的是一支“混搭”的团队,29家参与单位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涉及农业机械、植物营养、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气象、软件开发等多学科。
自从2021年接手项目后,刘焕军带领团队在三江平原各农场进行了全面摸底,问题一一显现:“水资源消耗大、土壤耕性下降,智能化水平低。”
暗棕壤、草甸土、白浆土、黑土……在三江示范区友谊指挥部的一间办公室内,摆放着团队采集的不同深度土壤类型的样土。
“像这种白浆土,三江平原有2100多万亩,黑土层非常薄,土质硬、板、瘦,白浆层不透水,造成农田‘旱时硬邦邦、涝时水汪汪’,产量低且不稳定。”团队成员王轶昂拿起其中一个样本介绍,“目前按照传统黑土地保护方式,在深翻地时,容易将白浆层翻上来,在地表结成非常大的硬块,播种后出苗困难。此次科研攻关的一项重点就是改良白浆土的质量,不仅能有效保护耕地还将大大提高粮食产能。”
“春耕后,我们要在不同地块做基础数据的采集和积累,据此了解不同地块的耕地,到底哪里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然后再分析病因,通过多学科会诊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刘焕军形象比喻。
“虽然项目时限是5年,但黑土地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需要几代科研人员扎根这片土地持续攻关。”刘焕军说,他生在黑龙江的农村,是家乡这片黑土地养育了他,是时候做点事,回馈黑土地的馈赠了。
皑皑白雪之下,黑土地正在休养生息,为新一年的春耕蓄力。
?
总策划:杨谷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李方舟 李宜蒙
采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士英
配音:白冰
动画:董大正
视觉设计:孔鹏
制作:光明网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于光明日报黑龙江站、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网站
【春耕时节,我们在行动①】
王小庙村“唤醒”沉睡荒地
初春的王小庙村醒了。
一轮红日跃出,被一片碧绿麦田托住。
披上外套,刘瑞才出了门。60多岁的老刘是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每天头一件事,就是去田间地头转一圈。
“目前不用浇水,墒情非常好。再过几日,就该翻土准备春播啦!”老刘用手搓了一抔黄土高兴地说。
“荒宅变良田,农民心里甜。”河南郸城县张完乡王小庙村支部书记刘运荣接过话茬,在过去,这里是闲置破败的房屋和一些废弃的宅基地,那可是“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夜无灯,荒地杂草生”。
俗话说,“宁舍寸金,不舍寸土”。地荒着,大伙儿都心疼。“咱庄稼人最见不得地荒,甚至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庄稼。这两年一看见满是杂草的撂荒地,心里那个疼啊。”
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空心村整治,拆除残垣断壁。
要动老宅,谁都捏一把汗。为啥?村民对老宅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即使不住,也不会轻易退出。
果然,在前期摸排中就遇到了麻烦。
“空心村整治是好事,但是拆我家老宅可不行!”乡村干部往刘瑞才家跑了四五趟,就是两个字:“不拆。”
“我先拆!”刘运荣请来挖掘机手,三下五除二拆掉了自家的废旧房屋。
党员先拆,群众没话说。
王小庙村10天清理出300多间荒废房屋,40多亩荒土变良田。
“说是老宅,其实是只有60平方米的土坯危房,30年了,墙角有缝,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刘运荣说起这件事来,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刘运荣介绍,曾经有380多人的王小庙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村里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去了。
“空心村”整治前,村内仅有8户人家居住,且多是留守老人,居住着20世纪的土坯房。很多老房子破败不堪、杂草丛生,遇到阴雨天还有随时倒塌的危险。
在党支部带动下,村民们陆续搬出。清理了瓦砾,新建了灌溉渠道,并使用省里专家研制的有机肥增强了肥力。
“空心村”整治后,村民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村里老房子拆下来的砖头瓦块不仅没有被扔掉,还被废物利用,铺成林间小路,建成了小游园,老房子房前屋后的老树、大树也都被保留了下来。“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乡亲们赞不绝口。
“空心村”整治后,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
“前两天村里召开群众会,乡里说要在我们村继续发展特色种植,要流转不少土地。新增加的耕地流转后,咱们农民不仅腰包更鼓了,而且还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打工挣钱,真好。”刘瑞才说。
?
总策划:杨谷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李方舟 李宜蒙
采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岩
配音:白冰
动画:李宜蒙
视觉设计:孔鹏
制作:光明网新闻中心
图片视频素材为光明日报河南站、郸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澳门九五至尊线上赌博 | 申博太阳城开户送88元 | 博狗娱乐网站 | 悦凯战略合作伙伴 | 何氏贵宾会官网代理 |
澳门永利幸运注单 | 菠菜体育最新官网 | 拉斯维加斯返水高达1.0% | 在线澳门赌场的网站 | 澳门英皇赌场 |
何氏贵宾会电子游戏开户 | 华夏彩票秒速11选5 | 菠菜现金投注网站 | 太阳2娱乐真人在线 | 捕鱼扑克赛 |
神州现金棋牌 | 太阳怎么代理 | 菲律宾申博在线登入 | 菲律宾申博真人百家乐 | 菲律宾申博太阳城游戏 |